(相关资料图)
为营造干净整洁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东平县彭集街道(滨河新区)紧跟县委、县政府安排部署,将环境卫生整治作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和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的民心工程,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破解环卫工作难题,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全员共建、设施完备、长效管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特色发展道路。
“专业+网格”,加强队伍建设。完善队伍结构。组建包含村级190人、滨河新区45人、国省干道重点路域51人,总共约300人的保洁员队伍,经过专业化培训后上岗,还聘请了专职巡河员、巡路员和环境督察员,进一步补充完善环卫队伍。落实主体责任。实行片区责任制,对道路、河道、河沟、坑塘等区域进行全覆盖,明确保洁、巡路、巡河等人员的责任区域,确保清洁工作和巡察工作无缝对接、不留死角。发挥网格优势。引导辖区各村建立“网格长+网格员+街长+保洁员+农户”的常态化保洁模式,鼓励各村将环境卫生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开展环境卫生、乡村新风有关评议活动,真正发挥村民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中的主体作用。
“形象+装备”,优化设施配备。提升服务形象。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断优化保洁工作条件。定期为保洁员换发清扫保洁工具、环卫新装,既提升了环卫人员的仪容仪表,又提高了精细化保洁力度,进一步调动保洁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行人机协作。为提升环卫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彭集街道(滨河新区)从优化细节入手,改变以往以人工作业为主的清洁模式,实行“人机结合”作业模式,极大提高了联合作业的效率。完善硬件设施。建设了占地面积2.14亩的垃圾中转站,并配备勾臂式垃圾运输车6辆、垃圾压缩箱3台、铁制垃圾箱360个,同时,对村内80余个破损垃圾箱进行修理维护,有效提高了垃圾清运、处理效率。
“片区+路网”,提升环卫短板。改造短板片区。实施短板片区环境整治,完成326省道、东宁路等六大短板片区改造,共栽植法桐、雪松、大叶女贞等乔木3200余棵,金银木、紫叶李、红叶石楠等灌木4000余棵。综合治理水系。完成主要河道和田间渠系生态整治,切实改善河渠生态环境质量。修建完善村庄排水沟渠,对废弃坑塘进行整治维护、开发利用,以水美带动乡村绿色健康发展。提升基础设施。大力实施农村道路提升工程,进一步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力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同时,通过修补路沿石、人行道花砖、花坛石,更换井盖等措施,进一步提升路容路貌,营造“畅、洁、舒、美、安”的通行环境。
“考评+执法”,建立长效机制。健全清运机制。全面应用“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垃圾收转运体系,全街道53个村洁化全覆盖,生活垃圾实现日产日清。建立联同机制。由街道主要领导带队,党政办、环保办、安监办、执法分局等部门和管区工作人员共同参与,对主次干道卫生、店外占道经营、停车秩序、消防设施配备、营业执照等问题进行针对性排查整治。用好考核机制。在辖区各村实行“月度小考核,季度大考核”的环境卫生考核机制,定期组织街道领导干部、管区书记主任、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走进村庄进行检查,当场指出环境卫生整改问题,并在全街道范围内通报,考核结果与村年度考核挂钩,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有效开展。(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曹儒峰 通讯员 赵雯雯 报道)
标签: